己、結語
67. 主席女士:香港的成功,有賴於香港人務實,不搞意識形態爭論,不搞烏托邦社會工程。最近我提到務實政治和公共理財哲學,引起社會討論,目的是希望大家多了解政府的角色和信念,同時亦讓我多了解社會大眾對政府的期望,從而建立共識。
68. 有人誤以為不再採用「積極不干預」的說法是一次政策性轉變,而且是劇變,這是不對的。在我一貫的思路中,政府施政要實事求是,不能被意識形態及口號所阻礙。殖民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回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時,當時的財政司夏鼎基爵士擺脫自由放任的教條主義,提出政府要積極考慮後才決定干預,以務實態度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在他任內,政府大力擴展教育、房屋、公共醫療與基建,令香港發展踏上全新的台階。他用「積極不干預」這個名詞表達其理念,卻立即引起過不少議論和批評;其後歷任財政司都避免使用,但背後的哲學,三十年來沒有改變,公共開支都盡量維持在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以下。亞洲金融風暴以後,經過持續的努力,上財政年度政府開支已降至佔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七以下;連同法定機構等的開支在內,公共開支總額降至佔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八點一,都是多年來的最低比例。當前最大變局是全球化與中國崛起,我們同樣需要務實、具體地討論政府在不同經濟領域的角色。在經濟發展各領域中,因應時間和環境的改變,政府的角色及介入程度也有分別。我歡迎商界、立法會及社會大眾參與討論,但我希望各方人士在「大市場、小政府」和公共開支不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二十的前提下,具體討論政府扮演的不同角色,應否介入市場及介入的時間和程度,而不是糾纏於務虛的口號爭拗之中。
69. 香港需要繼續進步,就要建立進取的目標,而這些目標要能夠凝聚成社會共識。作為行政長官,我有責任將發展的思路向社會大眾說個明白。我認為除了要界定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之外,還要看清楚,香港未來要進步,將面臨什麼挑戰。我認為,無論第三屆特區政府由誰來領導,都要切實探討以下三個重要問題,訂立目標,提出對策及建構共識。
70. 第一項挑戰,是經濟如何持續發展。最近我察覺到社會有一種危險的想法,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存對立起來。我認為追求社會發展進步,是一個整體觀念,應該要以人為本,講求全面、協調、和諧及可持續,除了要講求速度,也要講求效益,除了經濟效益,還包括人文、社會和環境的效益。人文效益是講求歷史文化保存,社會效益是要共享成果、促進社會和諧,而環境效益則是講求資源保育及可持續發展。但要實現這些進步的目標,經濟必須持續增長,否則一切都是空話,沒有本錢去實現。香港目前面對的發展困難主要是投資不足,政府公共投資步伐緩慢,我相信今後政府與商界、議會、環保團體對發展目標要多溝通,政府公共投資計劃才可以順利推進。
71. 第二項挑戰,是民主政制如何進一步發展。積極推動香港政制民主發展進程,是基本法的要求,也是香港廣大市民的普遍願望。我作為行政長官,深知自己在這一問題上所肩負的憲制責任。去年我和特區政府曾盡最大努力,在做了長時間諮詢並取得社會廣泛共識後,提出了二零零七、零八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政改方案。這個方案透過區議員的參與,大幅提升了兩個選舉制度的民主成分。儘管政改方案在立法會未能獲得法定的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但是特區政府沒有因此而放棄努力。我一直在親自領導策略發展委員會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香港未來政制發展問題進行研究。有關研究在不少方面已有進展,所做的工作是積極有益和富有成效的。
72. 正如香港不少有識之士反覆指出的,香港政制發展涉及香港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將會對香港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區政府的管治、香港社會各階層和各界別的切身利益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也關係到中央的憲制權力。在香港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裡,處理起來極為複雜,達成廣泛共識並不容易。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中央政府,對於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從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政治體制循序漸進地發展,最終達至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體議員普選產生的目標,都是持積極態度的,這一立場從來沒有改變過。在香港社會各階層、各界別的共同努力下,通過理性溝通和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我們一定能夠把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問題妥善處理好。
73. 作為現任行政長官,在餘下的任期裡,我會繼續以積極、負責任的態度,領導和推進策略發展委員會的工作,對涉及香港未來政制發展各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並於明年進行總結,以為下一屆特區政府繼續處理這一問題提供一個好的基礎。為勾劃包括二零一二年香港未來的政制發展藍圖,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功夫,而且會繼續努力不懈,我深信這是爭取實現「雙普選」最實際的做法。
74. 今年十二月將進行選舉委員會選舉;明年三月將進行行政長官選舉。特區政府將做好有關立法工作和行政安排,使得這兩場選舉在公開、公平的原則下依法和順利進行。
75. 第三項挑戰,是如何建構和諧社會。全球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凡與全球經濟高增值沾上邊的人士,如從事金融投資、創意科技的,都可以賺取高收入;但低技術工人的生活卻越來越困難,辛勤工作甚至未必可以賺到基本生活開支。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香港出生、中低學歷的一批人,當中不少也就業困難,收入下調。當社會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社會流動呆滯,矛盾如何解決,和諧社會如何建立呢?這都是我們今後需要共同思考、面對和解決的難題。樂觀者從每一個困難看到機會,而悲觀者則在每一個機會中都只看到困難,我是個樂觀的人,我相信香港多數市民也一樣。
76. 正如我三月在這裡答問時所講:「強政勵治不會閉門造車,是需要建構社會共識,施政以民意為依歸」。今日,香港面對更多挑戰,要登上新的發展台階,就需要大家努力建立一個新的進步共識,這樣困難自然會變成轉機,香港明天一定會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