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

(七) 宜居城市

理念

252. 「宜居」的生活環境,可以令香港人活得開心、有希望、對前景有信心,對香港有歸屬感。隨着社會進步,市民對「宜居城市」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我們除了要解決土地和房屋供應的迫切問題外,也會致力發展便捷的交通、綠色的郊野、美麗的海港、可持續的環境、具歷史氛圍的文物、以至高質素的文化、藝術、康體活動和良好的社會秩序,讓大家嚮往在這個地方落地生根。

交通運輸

253. 香港的公共交通服務全面而具效率,每日超過1 200萬人次使用,佔出行人次接近九成。然而,我們不能自滿,必須更積極地以「運輸先行」來創造容量,發展公共交通,提升安全和服務質素,便利市民出入。

發展運輸基建

254. 四通八達的運輸基建一直為香港人引以自豪,亦是保持香港競爭力的關鍵之一。2018年是運輸基建的「豐收年」,我們三個星期前見證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開通,26公里的香港段無縫地接上國家現時長達25 000公里、且不斷擴展的高鐵網絡,大大縮短了經鐵路來往香港與內地主要城市的交通時間。港珠澳大橋亦即將通車,連繫粵港澳三地,對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至為重要。連接香港與深圳東部的蓮塘╱香園圍新陸路口岸工程亦預計於2019年完成。這三項跨境基建經歷多年,是相關政府和建設團隊努力的成果。

255. 在本地道路網絡方面,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初開通。繞道將成為沿港島北岸的一條策略性主幹路,屆時從中環駕車前往北角東區走廊只需約5分鐘。六號幹線工程亦邁出了很大步:位於幹線東段的將軍澳─藍田隧道主隧道建造工程和位於幹線西段的中九龍幹線已動工;而幹線中段的T2主幹道及茶果嶺隧道一俟得到立法會通過撥款,會於明年下半年動工,以爭取在2025年開通整條六號幹線。屆時,市民經六號幹線往來將軍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匯處的行車時間會由現時約65分鐘大幅減至約12分鐘。另外,連接六號幹線東面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預計於2022年完工,當六號幹線開通後,可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道路網絡往來將軍澳新市鎮及九龍西。

256. 至於本地鐵路網絡方面,我們繼續推進沙田至中環線的建設,同時會繼續嚴肅處理紅磡站擴建工程被揭發的質量和監管問題。展望將來,我們會逐步落實《鐵路發展策略2014》內建議的新鐵路項目。

紓緩交通擠塞

257. 香港可使用的路面空間有限,我們難以不斷興建道路來解決塞車問題。針對個別交通特別擠塞的地方,如隧道和商業區,須以交通管理措施處理。為提高隧道和商業區道路的使用效率,我們建議研究按「擠塞徵費」的理念,透過增減各類車輛使用收費隧道及青馬和青沙管制區的收費水平,務求更有效分配這些有限的路面空間。隨著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日後通車,政府會繼續積極籌備在中環及其鄰近地區實行「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我們會在2019年上半年提出先導計劃的具體方案諮詢持份者。

258. 現時,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三類車輛佔過海交通流量達7成半。根據運輸署的研究,要合理分流過海交通,我們須善用西區海底隧道(西隧)較大的設計容車量,推動部分現時使用紅磡海底隧道(紅隧)或東區海底隧道(東隧)的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改用西隧,以期有效紓緩過海交通擠塞,及減少對非過海交通的影響。政府建議由2020年1月1日起,降低使用西隧的私家車、的士及電單車實際所需繳付的隧道費,並同時上調紅隧和東隧的相關隧道費,以達至有效分流的效果。為此,我們與西隧專營公司已經原則上同意隧道費補償計劃。

259. 至於載客量大的專營巴士,我們建議豁免專營巴士使用政府隧道和道路11的收費。我們亦與西隧專營公司原則上同意由政府代專營巴士營辦商繳交使用西隧的隧道費,使相關營辦商可以將節省的隧道費開支,直接用於紓緩加價壓力,以減輕市民公共交通開支負擔,而我在去年《施政報告》建議的《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亦快將推出。我們正同時與大欖隧道的專營公司探討為行走大欖隧道的專營巴士提供有關安排。

260. 我們亦會繼續建設香港作為「易行」城市,讓市民可安步當車,作「首程」和「尾程」的短途接駁。

增加泊車位供應

261. 香港的車輛數量在過去十年增長迅速,平均每年增長率為3%。由於泊車位的平均每年增長率僅為0.9%,泊車位短缺也是困擾車主的問題。我們有需要提供更多泊車位以回應社會的訴求,特別是優先照顧商用車輛的泊車需要。

262. 政府會按照「一地多用」的原則,在合適的「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及公共休憩用地發展項目中,加設公眾泊車位,例如,政府計劃在新蒲崗四美街公共休憩用地地庫和將軍澳第67區政府聯用辦公大樓加設公眾泊車位。若技術上可行,我們預計未來五年在合適的政府設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中可提供至少1 500個公眾泊車位。

263. 此外,政府在興建紀律部隊宿舍時,會充分考慮紀律部隊運作的獨特性,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增加泊車位。我們亦會繼續要求私人發展項目按地契條款提供泊車位。

改善公共交通服務

264. 為進一步加強專營巴士的營運安全,政府會資助專營巴士營辦商在現有巴士上加裝合適安全裝置,包括在部分巴士的上層所有座位加裝安全帶。

265. 政府正籌備復辦「中環—紅磡」渡輪航線和試行行經啟德、紅磡、尖東、西九龍和中環的「水上的士」服務,並在紅磡(南)渡輪碼頭引入商業元素,為紅磡海濱注入活力。另外,政府正研究離島渡輪航線的長遠營運模式,並會於明年上半年公布結果。

266. 政府一直推動公共交通營辦商開放其營運數據,方便市民出行和計劃行程。為提供專線小巴實時到站資訊,政府將出資研發資料收集系統和流動應用程式,並在專線小巴安裝相關裝置,讓乘客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取得專線小巴實時到站資訊,而相關數據亦會以機器可讀格式發布予公眾使用。專線小巴營辦商可利用相關數據作車隊管理,以提升營運效率。

行人友善環境

267. 為方便市民上落行人通道,政府現正在「人人暢道通行」計劃下,積極推展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的項目,並將在2019年上半年,就現時計劃餘下120多條行人通道的加建升降機建議展開可行性研究,以盡快推展可行的項目。同時,我們亦會在2019年檢視是否有空間進一步擴大「人人暢道通行」計劃的範疇,以期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

環境及自然保育

改善空氣質素

268. 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以保障公眾健康一直是政府環境政策的重點。過去五年,路邊空氣主要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和二氧化氮)的濃度已下降約三成。為進一步減少路邊空氣污染物的水平,我們計劃推行下列新措施:

  1. 於2020年收緊新登記電單車的廢氣排放標準至歐盟四期;
  2. 推行鼓勵與管制並行的計劃,於2023年年底前分階段淘汰歐盟四期的柴油商業車;
  3. 全數資助專營巴士公司進行試驗,為歐盟四期和五期專營巴士加裝強化選擇性催化還原器,以減少排放氮氧化物;
  4. 檢討「綠色運輸試驗基金」的資助範圍,以促進運輸業界更廣泛使用綠色運輸技術,包括商用和公共電動車;
  5. 繼續鼓勵市民使用新能源車輛,長遠希望本港的新登記私家車最終全是新能源車。在諮詢持份者後,可考慮先禁止柴油私家車在本港首次登記。

269. 空氣質素指標的檢討已進入最後階段。我們會在今年年底前向環境諮詢委員會匯報檢討結果,以及收緊空氣質素指標的建議。

減廢回收和保護海洋

270. 政府會繼續全力落實《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當中,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是我們整個減廢策略中至為重要的一環,透過提供經濟誘因,移風易俗,鼓勵市民更積極落實源頭減廢和乾淨回收。要成功落實這項重要政策,極具挑戰。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已就這項政策及相關的落實安排諮詢市民和業界,凝聚共識。我們會在短期內提交條例草案予立法會審議。在條例通過後我們會設置一段約12至18個月的準備期,讓政府、不同持份者和市民作好準備。我們亦會加強公眾教育及宣傳工作,以加深市民對收費安排的認識。

271. 為配合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收費)的落實,政府樂意提供恆常資源以加強減廢和回收工作12。我們會在2019-20財政年度先增撥約3至4億元,並在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實施的財政年度起進一步增加撥款。這項每年撥款的數額會與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所得總收入相若,達至「專款專用」的效果。

272. 政府亦會加強應對塑膠廢物的挑戰。來年,我們會推出多項優化和新措施,包括在政府場地加設飲水機鼓勵巿民自備水樽,在主要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先行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在簽訂新合約以及續約時要求在適當的政府場所內經營食肆的營辦商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並與餐飲業合作推廣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以及檢討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的運作以加強其減廢成效。

273. 鑑於即棄塑膠餐具對本港以至全球海洋環境和生態的潛在影響,我們會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和機制。

274. 我們會擴大政府行動,加強本港海岸線的清理工作和保護海洋環境方面的區域合作。香港有不少願意為保護海岸清潔出一分力的組織和志願人士。我們會設立一個海岸清潔聯繫平台,結合社會力量,協力保護海洋環境。

氣候變化和能源

275. 《巴黎協定》已於2016年11月生效,並適用於香港特區。根據《巴黎協定》,所有締約方應在2020年或之前努力擬訂並通報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的一部分,也是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香港應在2020年或之前制訂至2050年的長期減碳策略。為此,政府已邀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於2018-19年度展開公眾參與過程。

276. 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一環。我們會由政府帶頭,更有系統地引入可再生能源。

277. 在私營界別方面,我們引入了上網電價,為個人和非政府機構投資可再生能源提供誘因。我們會進一步為他們提供支援與便利,包括在新界豁免管制屋宇,即「村屋」天台上,適度放寬裝設太陽能光伏系統的限制;我們亦會在其他私人樓宇,特別是低密度樓宇,作出合適的放寬安排。此外,我們會推出一項新計劃,協助學校和非政府機構安裝小型可再生能源系統。

278. 在公營界別方面,政府會繼續帶頭發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我們會研究在合適的水塘位置裝設大規模的浮動太陽能板發電系統,亦會考慮在合適的堆填區裝設太陽能板。

279. 建築物用電量佔全港用電量約90%,推動建築物節能對減少碳排放十分重要。政府以身作則,在現有政府建築物進行節能計劃。我們正穩步邁向達成五年計劃的目標,在2019-20年度減少政府建築物用電量5%。為進一步節能,我們會籌備逐步在合適的主要政府建築物進行重新校驗,以提升能源效益。我們亦會鼓勵政策局和部門為其管理的建築物申請綠色建築認證,以彰顯政府對低碳發展的承擔。

280. 分期進行的啟德發展計劃區域供冷系統進展順利。所有工程在2025年完成後,屆時每年節省的用電量估計最高可達8 500萬度電。為配合政府的低碳發展方針,我們也會研究在東涌和古洞北等新發展區推行區域供冷系統。

281. 政府已委託戶外燈光工作小組檢討《戶外燈光約章》的成效,以及研究如何進一步規管戶外燈光。

自然保育

282. 我們會繼續執行「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作為本港自然保育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藍圖。

動物福利

283. 政府十分重視推廣和保障動物福利。我們正就修訂與動物福利相關法例擬備主要方向和初步建議,並計劃在明年初諮詢公眾,當中包括研究提高針對殘酷對待動物的罰則和引入對照顧動物人士施加謹慎照顧動物的責任。

284. 警隊致力打擊殘酷對待動物。為鼓勵市民支持和協助有關工作,警隊將於2019-20年度推展「動物守護社區大使」計劃,並協調和深化與相關持份者的溝通和合作。

城市管理

工務工程項目管理

285. 工務工程項目管理和成本控制的表現一直備受公眾關注。我們會透過將項目成本管理辦事處升格,並擴大其編制和職能,以推行策略性措施、加強成本監控和項目管治能力。政府會設立主要項目精英學院,讓我們能以創新思維和世界級水平的領導技能,推展工務工程項目。

樓宇安全

286. 現時香港約有66 000部升降機,適當的定期檢驗和保養維修可保障升降機的安全使用。由於近年科技發展迅速,現今的升降機較舊式升降機具備更全面的安全保護裝置。因此,加快推動優化升降機有助提升安全水平和進一步保障公眾安全。有見及此,政府參照現時推行的「樓宇更新大行動2.0」和「消防安全改善工程資助計劃」,計劃動用約25億元推行「優化升降機資助計劃」。這計劃為應課差餉租值不超越設定上限的住宅或商住樓宇提供資助,優化未能達到現時技術水平的舊式升降機,當中合資格樓宇的長者自住業主更可獲額外資助。我們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行這個資助計劃,並期望計劃在明年第一季推出,以協助有需要的業主加快升降機的優化工作。

食水安全

287. 政府正全力推行去年9月公布的「提升香港食水安全行動計劃」。我們展開了用户水質監測;制訂了更嚴格措施規管水喉物料和新建水喉裝置的驗收;為協助用戶實施建築物水安全計劃制訂了指引和範本;並會繼續就食水安全加強教育公眾。此外,我們成立了食水安全諮詢委員會,向政府提供有關食水安全相關事宜的建議。發展局正就制訂適合香港的食水安全監管制度進行研究,並即將成立專責小組,以監察水務署在保障食水安全上的表現。水務署亦正全面檢討《水務設施條例》和《水務設施規例》,並會適時提出法例修訂建議。

大廈管理

288. 為協助業主妥善履行其大廈管理責任,我們在過去一年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包括由退休法官╱司法人員主理的「解決大廈管理爭議服務」試驗計劃,為大廈管理爭議個案提供客觀意見;由民政事務總署委聘的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在「法團諮詢服務計劃」試驗計劃下,協助業主立案法團按《建築物管理條例》、相關《工作守則》及行政指引的規定處理大廈管理事宜;及由民政事務總署統籌各相關部門聯合提供「大廈管理中央平台」,透過一站式簡介會向業主介紹各類與大廈管理及維修相關的服務或計劃。此外,載列大廈管理最佳做法的新修訂《工作守則》亦已於今年9月1日生效。與此同時,我們正積極跟進修訂《建築物管理條例》的工作,以期於明年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

維港水質

289. 維港水質持續得到改善,受市民歡迎的維港渡海泳今年將繼續於維港中央舉辦。政府會繼續努力改善維港水質和處理近岸氣味問題,現時已在西九龍及荃灣一帶開展雨水渠旱季截流器建造工程,並正籌劃在其他維港沿岸地區設立更多同類設施。此外,觀塘基本污水廠的改善工程正在施工,而在鯉魚門敷設公共污水渠和修復各區老化地下污水渠的項目亦正進行招標。這些工程在完成後會進一步改善維港水質。

優化海濱

290. 我們致力貫通維港兩岸的海濱,發揮維港獨有的優美景致,打造市民共享的優質公共空間。明年展開的灣仔北新海濱工程,將建造兩條不同主題的海濱長廊,2021年完工後可全面接通上環至灣仔碼頭總長約三公里的海濱長廊。我們亦正修訂東區海旁行人板道的走線方案,如方案獲得支持,將盡快展開詳細設計工作。堅尼地城城西道海濱的公眾休憩用地,將於明年第一季起逐步完工並開放給市民享用,以配合日後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社區園圃及相關設施。

291. 另一方面,荃灣海安路的海濱優化工程會於明年陸續展開,土瓜灣海心公園擴建工程的撥款申請亦會於明年提交立法會審批。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正邀請非牟利機構於啟德跑道末端營運周末市集。此外,我們會在今年年底就紅磡碼頭都市公園項目邀請有興趣機構遞交有關設計和營運的意向書。

文物保育

歷史建築

292. 過去一年,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的工作進展良好。「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至今已推出了五期共19個項目,在九個已開始營運的項目中,五個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其中活化為「We嘩藍屋」的灣仔藍屋建築群更榮獲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亦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而第三期活化計劃的三個項目13預計於今年年底投入服務。另外,由政府與香港賽馬會合作推展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大館」)已在今年5月開幕;「大館」的各項設施和舉辦的活動均得到市民和藝術團體的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

293. 政府今年撥款3億元以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將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的職能,充分利用3億元的額外撥款,與傳承人及有關團體繼續探索和緊密合作,以加強推動社區參與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工作。

文化藝術

294. 我們的願景,是發展香港成為一個植根於中國傳統並融會多元文化的國際文化大都會。近年來,我們喜見香港的文化藝術創作日益蓬勃,以回應市民對多元化文化藝術節目的訴求和建立更大的觀眾群。

295. 本屆政府積極支持文化藝術發展,其中包括預留200億元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向康文署撥款5億元用作添置博物館館藏和舉辦展覽。未來數年,多項文化建設陸續竣工,有助滿足香港文化藝術長遠的發展需要。在表演藝術方面,西九文化區(西九)的戲曲中心將於今年年底啟用,旨在傳承和發揚戲曲藝術。預計於明年第二季啟用的自由空間,將呈獻嶄新的藝術體驗。此外,位於東九龍的跨區文化中心和西九的演藝綜合劇場工程進度良好。在視覺藝術方面,西九將擁有兩個世界級博物館,分別是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另外,香港藝術館剛獲至樂樓和吳冠中後人捐贈書畫瑰寶,此兩批藝術珍品將是香港藝術館明年年底重開後的常設展品。屆時,三座風格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將在維港海濱鼎足而立,成為綜合文化、藝術、旅遊的新地標。

296. 為支持博物館的發展、拓展觀眾群和加強推廣STEM教育以及歷史、文化藝術,我們計劃擴建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以及持續更新兩間博物館和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

297. 政府將善用科技提供創新的公共圖書館服務,以及提升圖書館的設施和服務質素、成本效益和友善環境,以推廣全城閱讀文化和配合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我們亦會繼續匯聚各方力量,包括教育界、社區組織及區議會等,建立策略性夥伴關係,營造更好的全城閱讀氛圍。

體育發展

298. 香港運動員於今年8月在印尼舉行的亞洲運動會中,取得驕人成績。他們多年來刻苦訓練,在比賽中表現出堅毅和不屈不撓的體育精神,我相信所有香港市民與我一樣,對運動員的優秀表現感到無比自豪。我感謝所有運動員、教練、運動專業人員及相關機構所付出的努力。政府會繼續支持精英體育的發展,協助運動員在2020東京奧運會和未來其他國際大型運動會中爭取佳績,包括加強對運動員在訓練、運動科學和運動醫學等多方面的支援,以及積極研究提升香港體育學院的設施。

299. 我們將繼續提供多元和現代化的康體設施和服務,提倡全民運動,並通過將運動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的措施,培養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人,熱愛體育運動的風氣。政府正落實「啟德體育園」計劃,預計在今年年底批出合約,並期望在2022至2023年間完成工程,以提供世界級設施推動體育全面發展,吸引更多國際級體育項目及賽事來港。與此同時,我們會繼續落實「體育及康樂設施五年計劃」,增加和改善地區康體設施,推動全民運動。在過去兩個立法年度,已有十個項目獲立法會批准撥款,我們將陸續提交其他項目的撥款申請。

300. 政府已預留5億元推行「體育盛事配對資助計劃」,目的是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和商界贊助大型體育活動。我們希望盡快得到立法會批准撥款,讓計劃可以在2019年展開。

安全城市

301. 香港近年治安情況保持平穩,去年整體罪案數字錄得自1975年以來的新低。良好的治安環境不但令香港成為非常宜居的城市,更加強香港對海內外公司的吸引力。為確保香港維持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政府會繼續保持警覺,密切監察罪案的最新趨勢,採取預防及果斷的執法措施,尤其嚴防恐怖主義活動。跨部門反恐專責組已於今年4月成立,在原有的反恐架構之上提供一個跨部門反恐平台,全面提升反恐情報和資訊的搜集、協調及分析,並推展反恐演練及公眾應變教育的措施,加強香港整體的反恐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