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
(五) 改善民生
理念
140. 房屋、医疗、福利服务等民生事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个关爱共融社会的支柱。要让市民乐以香港为家,政府须确保安全适切的居所、安心的医疗服务和安稳的社会支援。香港人充满善心,乐于助人,政府应进一步透过民商官合作把香港建设成一个不论种族、职业、年龄、伤健都能和谐共融的社会。无论是扶贫、安老或助弱,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恪守以下的理念:爱护儿童、支援家庭、鼓励就业和尊重受助人的选择权。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我们应促成跨界别、跨专业和公私营合作,既让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亦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更全面的照顾。不过,我必须指出,面对公共资源不是无限的情况,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不单是供求的问题,也是社会不能回避的分配问题。
房屋
现况
141. 在众多民生议题中,房屋问题是最严峻、最棘手、最复杂的,但同时却是市民最期望现届政府能以创新思维,大刀阔斧可解决的问题。今日房屋供不应求、楼价飙升、既有外围的因素,也有种种内部成因。本届政府有决心并会尽最大努力去扭转这局面。
土地供应
142. 无论是要解决市民置业难,还是居住环境差的问题,都一定需要增加土地供应。多年来,政府已提出不少增加土地的策略,包括在维港以外填海、改变土地用途、增加土地发展密度、开拓岩洞空间、加快市区更新和发展大屿山等;有关部门及机构亦正就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和使用新界棕地进行研究,坊间亦就土地供应提出不少意见。我们欠缺的,似乎不是增加土地的建议,而是整体社会对这些选项的利弊、取舍和优次的共识。但继续的反复争拗、议而不决,加上造地需时,只会令香港的土地供应更加紧绌,市民渴望的置业安居更遥遥无期。
143. 今年9月成立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专责小组」)将推动社会以全面、宏观的态度,去检视不同土地供应选项的优劣,并凝聚社会最大的共识。「专责小组」任重道远,工作亦相当紧迫,并预计在2018年上半年展开公众参与活动。我们期望社会各界以包容、开放及理性的态度思考土地供应的难题,亦期待「专责小组」能为政府提供一个整全建议,谋划出一套具长远目光的土地供应策略。
房屋政策
144. 我的房屋政策有以下四个元素:
- 房屋并不是简单的商品,而适切的居所是市民对政府应有的期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在尊重自由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
- 以置业为主导,让市民安居,乐以香港为家,政府会致力建立置业阶梯,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业希望;
- 聚焦供应,在「长远房屋策略」的基础上,加大增加房屋单位方面的努力;以及
- 在土地不足,供应未到位前,想方设法善用现有房屋,满足长时间轮候公屋的家庭需要和协助居住环境恶劣的居民。
公屋及绿置居
145. 房屋阶梯的第一层是公共出租房屋(「公屋」),现时约有756 000户家庭居住在公屋,其中百分之十九是长者住户,而百分之十六是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住户。这是为基层及低收入家庭确立已久的安全网,政府会致力缩短公屋的轮候时间。与此同时,我们会加大力度帮助比较有能力的公屋住户循置业阶梯上移,腾出单位给有需要的市民。
146. 其中一个方法是大量增加为公屋人士特设的「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于2016年推行绿置居先导计划,选取新蒲岗的公屋项目提供857个单位,让公屋住户的绿表人士用可负担的售价购买,由租客变为业主。结果,超额认购近18倍,所有单位如期售出,并陆续腾出在港九新界各区现有公屋屋邨的单位,供分配给公屋轮候人士。
147. 无论从房屋政策、房委会资源运用和分配,以至市民置业期望来看,「绿置居」都是有利无害的。事实上,除了有助公屋住置业外,「绿置居」亦可售予已通过详细资格审查的公屋申请者,更早地满足他们的置业诉求。有见及此,我认为未来的新建公营房屋,应以更多的「绿置居」取代出租公屋,我已要求房委会尽快完成有关的检讨,将「绿置居」恒常化,并公布更多以「绿置居」出售的项目。房屋署经初步的技术评估,认为可以在2018年年底把位于沙田火炭的4 000多个新公屋单位,转为「绿置居」单位出售。
居屋及资助房屋转售
148. 一直以来,房屋阶梯中的新建居屋,为中等收入的白表人士提供资助置业的机会,政府会继续增建居屋。过往,未补价的居屋二手市场单位只限于让绿表人士选购。房委会在2013年及2015年分别推出两轮「白居二」先导计划,让合资格的白表人士也可购置未补价单位。这做法既可为租住私楼的人士增加置业机会,也有利于居屋的流转。
149. 连同未补价的「租者置其屋」计划,可于这个二手巿场出售予白表人士的单位一共有38万个。我建议房委会将「白居二」计划恒常化。
港人首次置业先导计划
150. 自从我在竞选政纲中提出在居屋之上,构建中产家庭可以负担的「港人首置上车盘」,让较高收入的家庭在私楼楼价持续上升下能重燃置业希望,社会极为关注。我须重申,由于公营房屋的土地供应短缺,我只会在不影响现时公营房屋供应的前提下,提供建议的「首置」单位。现在看来,「首置」的土地来源将会是私人发展商拥有或从政府购买得来的土地。
151. 我们的初步构思是透过地契条款,要求发展商作混合发展,即除兴建私人房屋单位外,须设计、兴建及出售指定数目的「首置」单位,出售对象的资格由政府规定,包括是居港满七年的香港居民,从来没有在香港置业,而收入介乎居屋收入限额和居屋限额加约三成之间,以今日居屋限额计算,这个收入上限即是单身人士的每月收入不超过34,000元,而二人或以上家庭则不超过68,000元。「首置」单位的售价和面积会参考合资格人士的负担能力,而转让的年期限制亦可能须较居屋更严紧,转让时如何处理购入单位时的补贴,即补价问题,则仍须进一步研究。
152. 鉴于「首置」是一项新的构思,且作为政府资助出售房屋的一个类别,计划的细节与现行的居屋和将大量供应的「绿置居」环环相扣,政府会与房委会和业界共议,细心聆听社会上对「首置」的意见,敲定细节于明年年中公布计划的详情,以配合我们建议于明年年底在政府卖地表中选取一幅位于观塘安达臣道估计可提供约1 000个单位的住宅用地,推行先导计划。
过渡性房屋
153. 即使有受社会广泛欢迎的房屋政策,觅地建屋需时。本届政府会以破格思维,协助和促成各项由民间主导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增加过渡性住屋供应,以纾缓轮候公屋家庭和其他居住环境恶劣人士的生活困难,具体可考虑的措施包括:
- 善用政府闲置建筑物,推出如「要有光」开拓的深井「光屋」项目的租住单位;
- 支持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试行的「社会房屋共享计划」,包括鼓励市区重建局提供旧楼单位参与计划;
- 促成香港房屋协会试行让其辖下的资助房屋业主将未补价的单位以低于市值租金租给有需要的家庭;
- 研究让整幢工厦免补地价改装为过渡性房屋;以及
- 协助非牟利机构研究在闲置土地兴建预制组合屋等。
154. 上述措施无疑难以解决今日供应不足的问题,但将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展示我们共同解决这个首要民生议题的决心。
医疗
改善医疗体系及服务
155. 为确保我们的医疗系统能长远持续发展,保障市民的健康,未来五年,政府会聚焦工作和投放资源于改善医疗体系及服务,包括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健康,完善公共卫生规管和推动医疗科技发展。政府亦会积极推动香港中医药的发展。
基层医疗健康
156. 我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与杨紫芝教授及其他基层医疗健康检讨委员会成员,勾划出发展基层医疗的蓝图。
157. 事实上,一个全面、协调各界的基层医疗系统可提升整体公众健康的水平,减少重复入院及纠正以急症服务作为求诊首个接触点的现象。政府有决心加强推动个人和社区的参与,统筹和协调不同医社界别,加强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以鼓励市民预防疾病,加强自我和家居照顾,减少住院需要。
158. 我们会成立基层医疗发展督导委员会,全面检视现时基层医疗服务的规划,制定发展蓝图。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医护人员、学者、非政府机构和社区的合作伙伴,负责就政府发展基层医疗服务的策略作出建议,包括拟订地区医、社合作的模式、使用大数据去辨识须深入研究的医疗护理服务的范畴、建立框架更有系统地推行疾病预防(例如疫苗注射)、筛查和疾病辨识(尤其慢性疾病例如中风),加强获得科学实证的服务和由政策主导的发展。
159. 为进一步体验医社合作的成效,我已要求食物及卫生局于两年内率先在葵青区设立崭新运作模式的地区康健中心,由政府出资,按地区需要和特色,透过公私营合作提升市民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支援长期病患者,减轻专科及医院服务的压力。构思中的地区康健中心会透过地区网络向区内提供服务的机构和医护人员购买服务,让市民可安在社区而得到所需的护理。葵青区议会年前利用政府于2013年提供的1亿元社区重点项目计划的拨款与地区协会、非牟利机构等合作,推出多项医疗护理服务,奠下进一步扩展地区基层医疗护理服务的基础。因应试点计划的经验,我们会逐步在各区设立地区康健中心。
医管局服务
160. 政府会投放足够的资源和加强配套,持续改善公营医疗服务和设施。我们会引进新安排,承诺会每三年为一周期,按照人口增长比例和人口结构的变动,逐步递增给医管局的经常拨款,让医管局能更有效地持续应对人口增长和高龄化衍生的人手和服务需求。在设施配套方面,政府和医管局将尽快落实已预留2,000亿元拨款的十年公营医院发展计划,并在未来五年开展下一步的公营医院发展规划工作。我们亦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研究中大医院的未来发展需要。
161. 在医疗人手方面,正如我在竞选政纲中承诺,医管局会聘请所有合资格的本地医科毕业生及提供相关专科培训。未来五年将会有合共超过2 000位医科毕业生成为注册医生。医管局会尽力挽留现职的和适度重聘退休的医疗专业人才,以及更积极透过有限度注册的安排聘请合资格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到公营医疗系统提供临床服务。
162. 医管局会增设护士诊所,以跨专业团队去发挥更大效用,增加药剂师以加强临床药剂服务,研究优化资源配置以加强对院舍长者的药物服务,改善精神科个案管理计划的人手比例,及探讨利用「公私营协作计划」处理稳定精神病个案。
163. 此外,医管局已就纾缓治疗服务制订策略框架,为其服务模式及系统基建的发展订下具体指引,并将推出措施,使更多末期病患者能在医院及社区获得纾缓治疗及临终护理服务,包括家居纾缓治疗,护士增加每年家访次数和培训安老院舍人员。另一方面,政府会研究修订相关法规,令临终病人可以更易选择在他们熟悉的环境离世。
164. 为透过跨界别、跨专业协作推动社区健康,我们会将「智友医社同行计划」常规化,并扩展至全港所有41间长者地区中心,以「医社合作」模式,为患有轻度或中度认知障碍症的长者及其照顾者提供适切的支援服务。我们亦会根据「医教社同心协作先导计划」的成效检讨结果,考虑如何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支援服务。
不常见疾病支援
165. 近年有不少声音认为政府应为患有不常见疾病的人士提供更多援助。经考虑医管局药物名册就纳入药物时对医疗实证的要求和准则后,政府和医管局同意作出下列改善建议,包括:
- 扩大援助项目的资助范围,按个别情况为有特殊临床需要的病人就特定药物治疗提供资助,包括资助合适的病人参与个别药厂的恩恤用药计划;及
- 医管局会加快检讨关爱基金项目中病人药费分担机制,以纾缓病人因为长期使用极度昂贵药物而面对的财政压力。医管局会于2018年上半年完成检讨并提出改善方案。
166. 医管局辖下的药事管理委员会及其他相关委员会会更密切地跟进新药物的科研发展和医学实证,让需要使用极度昂贵药物及有经济需要的病人,包括不常见疾病患者,尽早获得治疗。
完善公共卫生规管
167. 为保障市民和维持公众对医疗系统的信任,政府会积极跟进于今年6月向立法会提交《医生注册(修订)条例2017》的立法工作。政府将全力推行「认可医疗专业注册计划」,为言语治疗师、临床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听力学家以及营养师进行认证程序,并以此为基础,着手为相关专业引入法定注册制度。政府将透过立法建立新发牌制度,加强规管私营医疗机构。《私营医疗机构条例草案》已于今年6月提交立法会审议。
推动自愿医保及科研
168. 政府计划在2018年落实自愿医保计划,并会修订税例,为购买该种产品的巿民,提供税务扣减。为充分利用新科技的潜力以改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结果,我们会成立督导委员会领导研究香港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策略。
中医药发展
169. 市民近年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而中医师的培训工作亦不断加强。政府会致力促进香港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能在推广公众健康中担当更积极的角色。
170. 首先,政府会在食物及卫生局辖下成立专责发展中医药的组别,与业界保持密切联系,统筹和推进各项促进香港中医药发展的策略和措施。该组别将研究和促成香港中医药的发展,包括考虑如何开拓中医药在内地和邻近国家的市场。
171. 政府正积极筹备选址将军澳的中医医院,并就医院的管治架构和业务、运作、财务及合约管理模式等谘询本地持份者及外地专家,以期于明年上半年公布中医医院的定位及各主要范畴的发展框架。
172. 在推动中医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政府会筹备不同的培训课程,例如为注册中医师提供中医专科的文凭课程;为中药药剂师提供有关西药的基础课程;以及为西医、护士及医护人员提供有关中医知识的相关培训课程。为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中医药界发展,政府亦会检视18区中医教研中心各级雇员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
173. 政府并会在第二阶段的电子健康纪录互通系统开发工作中,将中医药资料纳入互通范围,并继续将中医术语标准化,同时开发中医医疗资讯系统连接部件,以便将来选择使用系统的中医,可以取览及互通病人资料。
174. 为发展香港成为中药检测和品质控制科研的国际中心,政府会加快成立永久的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并透过研发国际认可的中药与其产品的参考标准和技术转移,加强中药业界对其产品的品质控制。
社会福利
扶贫
175. 要达致社会和谐,政府要以关爱的态度照顾弱势社群。透过善用公共资源,以及扶贫委员会和关爱基金的工作,政府于过去几年在扶贫、安老、助弱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推出了多项措施为长者、贫穷在职家庭、残疾人士、妇女,以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的扶助,当中包括「长者生活津贴」和「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低津)。为强化现行退休保障制度,政府在今年1月宣布推出两项改善「长者生活津贴」的措施。继今年5月1日把「长者生活津贴」的资产限额放宽后,政府正筹备在明年年中推出「高额长者生活津贴」,向合资格长者每月发放3,435元。由于有关措施会追溯至今年5月1日生效,目前领取「长者生活津贴」而合资格申领「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的人士届时可一次过获多发超过一万元的津贴。
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
176. 低津计划在去年5月推出,目的是鼓励没有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低收入家庭透过就业自力更生,并聚焦支援当中有儿童及青少年的家庭,以纾缓跨代贫穷。截至今年8月底,有超过35 000个家庭(约130 000人)领取津贴,当中包括超过56 000名儿童或青少年,涉及发放津贴总金额逾9亿元。我们留意到有不少意见指受惠于低津计划的人数太少,申领的资格及程序太严格。
177. 本届政府自今年7月上任,立即就低津计划展开全面的政策检讨,希望尽快作出改善,使更多在职住户受惠。考虑过持份者就低津计划的意见及各种因素后,政府决定就低津计划作一系列的改善措施:
- 将计划扩展至一人住户;
- 增设一层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70%的入息限额,并改以从事经济活动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计算入息限额;
- 非单亲住户增设一层每月168小时的工时要求;而单亲住户则增设一层每月54小时的工时要求,符合相关工时要求的住户可领取较高的津贴额;
- 容许合并计算所有住户成员的工时;以及
- 全面调高津贴金额,而现时全额津贴和半额津贴之间亦会增加一层3/4额津贴。
另外,低津计划亦会易名为「在职家庭津贴」计划。政府预计在明年4月1日实施上述措施。
178. 根据上述改善措施,一个有两名合资格儿童的四人住户,如果月入19,000元或以下,而该住户的总工作时数达每月192小时,他们于「在职家庭津贴」计划下每月将可获发合共3,200元,较情况相近的住户在现行低津计划下每月可获发的2,600元,高出约四分之一。
179. 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正就实施上述措施作出准备,并会就推行改善措施进行新一轮的宣传和支援服务。我们认同计划的设计应尽量简单易明,但同时必须有适当的机制,防止滥用。
180. 在实施上述改善措施后,预计「在职家庭津贴」基本上可复盖以住户为单位申领「鼓励就业交通津贴」(交津)的人士。因此,我们会在实施改善措施时,同时取消以住户为单位申请交津的安排。此外,在职家庭及学生资助事务处会另外着手进行资讯科技系统提升的工作,以在有关工作完成后,执行现时由劳工处审批的以个人为申请单位的交津。由一个部门统一处理「在职家庭津贴」和交津的申请,可为申领有关津贴的人士提供更高效及方便的服务。
181. 自2011年成立至今,关爱基金先后推出44个援助项目,总承担额约84亿元,至今年7月底惠及超过150万人次,我们会邀请关爱基金推出其他新项目,并在证实有扶贫成效的前提下,积极把关爱基金资助的措施恒常化。
安老服务
182. 由于人口高龄化带来的挑战,加上社会上对福利服务的诉求有增无减,政府有需要以新思维、新角度去处理问题,包括检讨现有的计划和未来提供服务的模式,力求与时并进,并更有效运用有限的资源。
183. 安老事务委员会已完成筹划《安老服务计划方案》,为安老服务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奠定基础,其中部分建议将于短期内实施。例如,「支援身体机能有轻度缺损的长者」试验计划预计可于今年12月推行,而「支援在公立医院接受治疗后离院的长者」试验计划则预计可于2018年年初推行。此外,政府会定期检视《安老服务计划方案》的实施进度并作出适当调整。
184. 政府的政策方向应以家居及社区照顾为重点,而院舍则作为辅助。政府会投放额外资源,加强社区和家居照顾服务,目标是将服务的轮候时间减至零,让长者,特别是离院病人,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康复和安享晚年。自今年8月起,第二阶段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已额外增加2 000张服务券,以支援身体机能有中度或严重程度缺损的长者居家安老。政府计划在2018-19年度在第二阶段试验计划中额外再增加1 000张服务券至总数6 000张。
185. 在增加服务名额的同时,政府亦会加强人手规划和积极提升长期护理服务质素。我们会推行一个为期四年的试验计划,成立以地区为本并包括社工、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在内的专业团队,为私营安老院舍和残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提供外展服务,支援他们的社交和康复需要。政府又会为全港所有安老院舍和残疾人士院舍的住客推行外展医生到诊服务,积极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偶发性疾病,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及减少依赖公共医疗系统。此外,我们会扩大「长者院舍住宿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的认可服务提供者,实现「钱跟老人走」和提升私营安老机构的服务质素,让公私营机构可在安老服务上扮演互补角色。
186. 为了积极推动乐龄科技,改善长者的生活,并减轻护老者和护理人员的负担和压力,政府会预留10亿元成立基金,资助安老服务单位试用及购置科技产品。有关措施亦会涵盖康复服务单位。
康复服务
187. 《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方案》)就残疾人士的各种服务需要阐述策略性方向,以及短、中、长期的措施,涵盖住宿及日间照顾、社区支援、就业、无障碍设施,以至交通、医疗、教育、体育、艺术等范畴。《方案》上一次在2007年完成检讨及更新。为确保康复服务与时并进,政府委讬康复谘询委员会在本月开展制定新的《方案》。《方案》涵盖十项残疾类别。鉴于不同残疾状况的人士的多元化需要,委员会于明年年初将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活动,让持份者有系统并充分地讨论残疾人士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各项康复服务需要及其他相关议题,委员会计划在2019年就新的《方案》提交报告。
188. 报告完成前,我们会持续改善康复服务,包括继续增加学前儿童服务、日间服务及住宿服务的名额,及加强对残疾人士的社区支援,特别是加强在社区精神健康方面的支援服务。社会福利署会在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综合社区中心)开设新的临床心理学家职位,以加强对精神病康复者及怀疑有精神健康问题人士的专业支援,为他们提供个人或小组心理治疗,以及透过临床督导增强综合社区中心前线专业人员在处理个案的能力。
189. 此外,「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别计划」会采取灵活创新方式,鼓励和资助社福机构透过扩建、重建或新发展善用其土地增加社福设施,尤其是需求殷切的安老、康复和幼儿照顾设施及与其相关的其他发展。计划下已有一个项目投入服务,增加了100个康复服务名额;预计再有五个项目将于2018-19年或之前完成,共新增约260个安老服务和920个康复服务名额。我们会按个别机构的意愿,以社福服务为本和有利民生为原则,灵活处理其善用土地的发展建议。
特殊需要信讬
190. 部分家长担忧于他们离世后,其有特殊需要的子女(特别是智障子女)的照顾问题。这些家长在寻找可以信赖又有能力为他们管理财产的亲友时往往遇到困难;成立私人信讬的收费高昂,不是大部分家长可以负担。政府已决定牵头成立「特殊需要信讬」,由社会福利署署长担任受讬人,以提供既可信赖、又可负担的信讬服务,在家长离世后管理他们遗下的财产,按照他们的意愿定期向其子女的照顾者或机构发放款项,以确保他们的财产用于继续照顾其子女的长远生活需要。劳工及福利局会继续与持份者跟进成立有关信讬的细节。
儿童事务委员会
191. 政府计划于明年年中成立「儿童事务委员会」,汇聚相关政策局╱部门和长期关心儿童权益的团体,聚焦处理儿童在成长中面对的问题。为此,由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筹备委员会已于上月成立,政务司司长担任副主席,成员包括相关政策局局长、与儿童事务相关的专家包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法律、学者及少数族裔和家长代表。
192. 筹备委员会已于本月初召开第一次会议,并就「儿童事务委员会」的角色、功能和持份者建议的工作重点等进行讨论。筹备委员会稍后会展开一连串的公众参与活动,广泛收集社会,包括儿童的意见,务求新成立的「儿童事务委员会」的功能及工作将得到社会的支持。
193. 「儿童事务委员会」将来的工作,可与现有的平台互相配合,其中「儿童发展基金」结合了社区家庭、商界及政府三方资源的跨界别协作,为弱势社群儿童缔造有利成长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较长远发展,从而减少跨代贫穷。我们将在2018-19年向基金注资3亿元,以推出更多基金计划,帮助基层儿童提升动力、增强自信心及勇于规划未来。
食物援助服务
194. 「短期食物援助服务」自2009年推行至今,已惠及超过25万人次,向暂时难以应付食物开支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每次一般不超过八个星期的短期及基本膳食。服务的总拨款额为6亿元,政府会再拨款4亿4,700万元,将服务延长三年至2020-21年,并同时进行全面检讨。
促进残疾人士就业
195. 为建设伤健共融的社会,政府作为雇主会以身作则,促进残疾人士的就业机会。除了落实措施协助和利便残疾人士投考政府职位,确保他们在这方面享有平等机会外,为增加透明度,我们会公布残疾人士与其他人士投考公务员职位的相对成功率,长远鼓励私营机构聘请更多残疾人士。
196. 此外,我们会在明年进一步扩大残疾学生实习计划,目标是把实习生的名额由过去两年每年平均五十个倍增至一百个,让更多残疾年轻人有机会在政府实习,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他们日后投入职场。计划也可让公务员同事亲身了解残疾人士的天赋和潜能。我们亦会让实习生接触更多元化的工作,令计划更加充实。
支援少数族裔
197. 现时香港有数十万非华裔居民,包括超过8万名南亚裔居民。他们当中有部分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在适应和融入社会方面遇到不少困难。政府透过制订相关法例,及加强就业和其他支援服务,希望协助少数族裔人士享有平等机会,融入香港社会。
198. 在法例层面,《种族歧视条例》在2009年全面实施,并由平等机会委员会(平机会)负责执行。平机会定期检讨有关条例的运作,并按需要提出法例修订建议。平机会于去年向政府提交关于歧视条例检讨的意见书,我们会优先处理其中9项建议,当中7项涉及《种族歧视条例》,我们的目标是在2017-18立法年度内向立法会提交法例修订建议。
199. 为帮助非华语学生有系统地学好中文,融入社群,教育局自2014/15学年为小学和中学实施「中国语文课程第二语言学习架构」(「学习架构」),并持续观察学校运用「学习架构」的实际情况,就在课程规划、学习、教学及评估等方面取得第一手资料与专家学者及教师讨论交流,以评估「学习架构」的成效,过程中亦会吸纳少数族裔学生家长和相关机构的意见。
200. 为向少数族裔提供更多加入政府工作的机会,公务员事务局已着手统筹全面检视各公务员职系的中文语文能力入职要求,预计明年年初完成。此外,为进一步支援及协助少数族裔融入社会,培养正向价值观,警务处将推出一个恒常的跨纪律部队少数族裔青少年训练计划,为少数族裔青少年提供纪律、体能及团队训练。
劳工权益
取消强制性公积金的「对冲」安排
201. 落实取消强制性公积金(强积金)与遣散费及长期服务金(长服金)的「对冲」安排,是本届政府上任后其中一项首要处理的事项。现时,每年有超过30亿元的雇主强积金供款累算权益被用作「对冲」遣散费或长服金,令雇员在退休时可得的强积金总额减少。上届政府提出逐步取消「对冲」的方案,纵使商界及劳工界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但双方在谘询过程中均表达诚意解决「对冲」问题。本届政府自7月以来一直与商界及劳工界作出积极讨论,探讨可行方案,目前社会就是否应取消「对冲」基本上经已取得广泛共识。本届政府对取消「对冲」安排的立场是明确的,亦愿意加大财政承担,以减低取消「对冲」安排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的影响。我们正从收集所得的意见,研究如何协助雇主为日后可能向其雇员支付遣散费或长服金的潜在开支预先作专项储备。我们期望在未来数月提出一个能同时顾及劳工界及商界利益的方案。
改善劳工福利
202. 劳工及福利局已完成检讨法定侍产假的工作,初步建议将侍产假的日数由现时3天增至5天,劳工处会于今年内向劳工顾问委员会及立法会人力事务委员会汇报检讨结果及谘询意见。劳工界及妇女界近年亦有就改善女性雇员的产假福利提出建议,包括延长10星期的法定产假。政府会在兼顾在职妇女的需要及企业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开展改善产假的研究及工作。
职业安全及健康
203. 政府十分重视雇员的职业安全及健康,而香港的整体职业安全及健康情况亦持续得到改善。然而,建造业的工业意外率仍然偏高,政府尤其关注今年发生的多宗建造业致命工业意外。为此我们会加强巡查执法、宣传推广及教育培训,三管齐下改善建造业的职业安全及健康状况。我们亦留意到违反职业安全健康法例案件的量刑偏低,未能反映违法情况的严重性。有见及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适当地加重违反职业安全及健康法例的刑罚,以加强其阻吓力及进一步提升对工人的职安健保障。我们正全速进行有关的法例检讨工作,并正寻求律政司意见,期望于今年内提出修订相关法例的方向性建议。
减轻公共交通费负担
204. 公共交通费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项必要开支,我在竞选政纲中提出研究运用政府每年从港铁收取的股息,以减轻基层巿民长途车费负担。我十分感谢运输及房屋局的同事经过三个月的积极研究,现建议推出《免入息审查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向每月公共交通开支超出指定水平的市民提供一定程度的交通费用补贴。我们建议将每月公共交通开支水平定于400元,政府会为超出这水平的公共交通开支提供百分之二十五的补贴,补贴金额以每月300元为上限。估计会有超过200万市民受惠。计划将会包括港铁、专营巴士、专线小巴、渡轮及电车的费用,而且简单、易明、无须申请,操作简便。政府的目标是在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拨款后的一年内落实计划。
市政
公众街市
205. 我们以利民便民的新思维投入资源兴建新的公众街市,包括落实在东涌、天水围和洪水桥兴建新公众街市,为市民购买新鲜粮食提供更多选择。我们亦会考虑采用新的兴建、设计和营运模式。政府会全面检视现有的公众街市,有系统地制订具体措施改善设施和管理。在硬件方面,政府会投放资源提升现有公众街市的环境,包括加快安装冷气。
环境卫生
206. 在未来五年,我们会投入资源加强清洁环境,也会继续加大有关的执法和检控工作的力度。其中,我们会增设专责执法队伍,并把在卫生黑点安装网络摄录机试验计划推展至全港18区。
殡葬政策
207. 政府决心实行三管齐下的殡葬政策,以应对市民的长远需要。在规管私营骨灰安置所方面,《私营骨灰安置所条例》已在今年6月30日生效,我们致力落实及完善规管制度,以解决长期未妥善处理的问题。至于公众龛位供应,政府会继续推展地区为本计划的发展项目,以巩固未来十五年的供应。我们也会继续推广绿色殡葬工作。
食物安全
208. 政府会进一步提升本港食物安全的管治质素,在保障食物安全及食物的稳定供应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我们会适时更新本地的食物安全标准,包括加强规管食物中的金属污染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为了加强食物安全中心以风险为本的监察及处理食安事故的应变能力,食物安全中心会改善其资讯科技系统,以提升对食物的风险分析及溯源能力,以及与「贸易单一窗口」衔接。
209. 我们须保障配方粉供应持续稳定以及本地需求不受配方粉水货活动影响。我们明白社会不同持份者对俗称「限奶令」的配方粉出口管制措施有关注。我们会检讨「限奶令」,并研究保障本地配方粉稳定供应的长远措施。